新舊公屋大比拼 經典設計邊個好?

休閒消費

發布時間: 2016/05/13 12:37

最後更新: 2016/10/03 16:35

分享:

分享:

相片來源:房委會網頁,IKEA官網

公屋輪候數字屢創新高,政府近年不斷增建公屋滿足市民需求,公屋的間隔也不斷改變,到底50多年來公屋進步了多少?

公屋是50年代港英殖民地政府其中一項重要的民生安撫策略,初期是用作徙置,協助居住在木屋區、受災難影響的市民上樓,後來慢慢演變為廉租屋邨,為符合資格的低入息人士提供居所。

隨着社會的發展及居民的需要,公屋類型在過去50年間不斷改變,歷經長型、I 型、雙塔型、工字型、十字型、梯級型、新長型及相連長型、Y型、和諧型、新十字型等。

TOPick 把新舊公屋的間隔作簡單對比,其實各有優點:

1. 舊長型、雙塔型、工字型、一字型

舊長型、雙塔型、工字型、一字型等公屋類型,主要在七、八十年代落成,這些類型公屋單位最大的特點是單位設有露台,但大廳內沒有明窗,全屋靠露台及大門旁邊的百葉氣窗採光,部分租戶間房時會特意將頂部留空,令到空氣對流。

以1967年入伙的彩虹邨為例,彩虹邨主要是一字型設計,每層有長長的走廊,大廈內主要分左、中、右三條樓梯,全部單位均設有露台,洗手間或廚房會設置在露台,方便居民晾曬衣服。 

而1970年入伙的「雙塔式」華富(二)邨更加經典,其特別之處作為樓宇中間有兩個天井作通風及採光,其後多幢公屋均採用類似設計。

相片來源:房委會網頁

2. 和諧式統一規格

在經歷過「工字型」及「Y型」等設計後,房委會推出「和諧式」設計,首批大廈於1992年落成。

「和諧式」的特點為用上不少預製組件,而和諧一型更參照私樓及居屋般用十字型設計,有較高級的感覺。

相片來源:房委會網頁

早期跟後期的和諧式單位亦有不同,主要在客廳位置增加窗戶,增加房間的光線感,且無論租戶怎樣間隔房間,整個單位都會空氣流通。

3. 非標準型方便間隔

上述兩種設計均為開放式間隔,而房委會在2012年後的公屋則採用非標準型設計。

去年入伙的水泉澳邨便是非標準的Y型設計,單位的客廳及房間均有窗戶,方便採光及通風外,亦已預先作間隔。